家家有本難念的經--[一直喊不舒服,卻又不去看病]

 博客來-一直喊不舒服,卻又不去看病: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,不心力交瘁

(圖片來源:博客來)

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,教你讀懂長輩的心、順暢溝通,讓你與長輩互動不再一觸即發、不歡而散!

在診間時常碰到個案來諮詢與長輩互動的困擾:講不聽、一直抱怨、又不願意來就醫;不懂體諒子女工作、家庭兩頭燒的辛勞,提出許多無理要求等等。

有時也會碰到長輩來就診,一問之下睡不著的原因也是「跟兒女講不聽」!

到底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與自己最親近的家人,心的距離卻是如此遙遠。

蔡主任的書分成兩個部分:給子女、給父母的。建議跟長輩一人一本,雙方同時學習、試著了解對方的心裡狀態,用更好的溝通方式互動,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
給子女

>堅持不去精神科/身心科就診怎麼辦?蔡主任分享幾個招式,如果長輩是對看診感到害怕、擔心「買一送一」(親友同時一起掛號、陪同就醫)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,降低長輩就診的門檻。如果長輩因為情緒或失眠問題出現一些身體上的不舒服(如,胸悶、心悸),也可以藉由老人健康檢查做初步的情緒篩檢,或先以身體不適理由安排給長輩較信任的家庭醫師看診,之後再協助轉診至身心科。如果長輩對「失智」、「憂鬱」等名詞比較忌諱,「實話巧說」這個技巧指的是用比較親切的用詞(如,「顧腦」、「調整自律神經」),讓長輩較能接受自己可能需要幫忙。

>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、我上班還拼命打電話給我?長輩成長的文化背景,也許讓他們習慣比較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。除了想要表達對子女的關心,更多時候是想傳達自己也渴望被關心;這時候可以反過來採取「固定、主動關心」的方式,明確讓長輩知道你何時會打電話、會過去看他們,但其他時間因為工作真的不方便接電話、可以先傳訊息或照片等等,晚點回覆,他們自然比較心安,知道該怎麼跟子女互動。

>不停碎碎唸的長輩?很多時候是長輩擔心、又不知道怎麼處理,只好不停重複提問或叮嚀還緩解自己的焦慮或無助感。也可能是生活缺乏重心、覺得自己存在感低下,想要反覆提醒的方式來讓自己「參與感」提升。上述的情形,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背後可能的原因,有時候堅定的安慰或回應,會好過不裡不採或避而不答。也可以請長輩用通訊軟體錄音(瞬間碎唸無聲化)、或適時指派長輩一些任務來轉移注意力。

給長輩

>我是失智,還是憂鬱?很多憂鬱症狀(如,提不起勁、失眠、胃口不好)都容易被誤認為「自然老化」,以致於老年憂鬱症很常被忽略、延遲了治療時機。什麼樣的個案特別容易出現老人憂鬱症?如年輕時自我要求高、掌控欲強(隨著年紀增長,發現身體越來越不受控制,越難接受);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沒有安排、突然喪失重心;家族病史中有憂鬱症;喪偶、診斷出重大疾病等等,都是高風險情景。


>銀髮好朋友在哪裡?很多人都會為退休生活準備好金錢,但研究發現,團體與情感方面的支援,是決定退休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。蔡主任提供長輩交友秘訣,如心態放開、越早開始廣泛交友越好;不要設限,有相近的興趣、價值觀即可,年紀、工作背景都是其次。另外,擔任志工也是一個選項,除了增加滿足感、持續學習新知,也是交到朋友的好管道。

推薦延伸閱讀: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、他是憂鬱 不是失智了
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