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偏不倚的思辨能力--[真確]

 

(圖片來源: 博客來)

可能性主義者: 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,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;世界的確很糟,但也正在持續變好中。這不是樂觀主義,而是對現實有清楚、合理的認識,抱持正向有益的世界觀。

疫情當前,人心惶惶,該如何判斷訊息,又該如何處變不驚,針對如何保護自己做正確判斷? 本書寫於2016年,當年還沒有新冠肺炎疫情;但作者以自己豐富的臨床醫師及公衛教授經驗,分享對於世界的正確認知、指出常見的認知偏誤。

"認知偏誤"其實時常於你我之間發生: 因為得知片段訊息,就急匆匆的立即下結論;因為媒體渲染的恐懼氛圍,陷入盲目的擔憂。大家也許聽過"認知行為治療"一詞,此療法便是指,針對個案認知上可能的偏誤(如,我這次失敗了,我未來也一定會持續失敗下去),做出辨識及調整。

二分化直覺偏誤

真實世界往往不是斷然二分,多數人通常是落在中間;你想像中的鴻溝並不存在。
書中的例子: 若比較世界各國的所得平均,過去時常使用的"未開發"及"已開發"國家的二分法其實已不再適用;2016年的資料顯示,世界各國已經分布成四個等級,而多數人(75%人口)正處於中間的兩個等級(中所得)。
生活中的例子: 很多時候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總會習慣以二分法來判斷--事情不是完蛋了,就是非常棒;但大多時候事情都是不好也不壞--沒有那麼完美,但也沒有糟到無可挽回。

負面型直覺偏誤

我們傾向留意壞的結果,大於好的結果。好消息絕少會被報導;壞新聞多,有時只代表各界對壞事的監控度有提升,不代表世界正在變糟。
書中的例子: 近20年來,全球赤貧的人口已經幾乎減半(從所得最低的第一級,來到中所得的第二級、第三級)。現今全球的平均壽命,已在40年間從60歲進步到72歲。
生活中的例子: 回想一下今天做的事情,往往只想得起那些懊惱、後悔、糟糕的片刻。因為壞事總會讓我們留下更深的印象;好事情(感恩的事、得意的事)反而才需要我們更多的注意力。

直線型直覺偏誤

懂得察覺你正在假設一條線會繼續是直線,然後警覺到這很少會是實際情況。
書中的例子: 如小孩的身高成長曲線絕不是無限延伸的直線型,未來一百年內人口增加的曲線將趨於平緩;人類已因為出生率下降達到與大自然的平衡共生。
生活中的例子: 我昨天沒做好、今天沒做好,不代表我接下來勢必脫離不了這個趨勢、一直做不好。有可能因為錯誤經驗的累積與學習,你將迎來學習的曲線的上坡。

恐懼型直覺偏誤

驚恐會讓我們看不清事實,導致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最害怕卻其實不甚危險的事物上,忽略真正的危險。
書中的例子: 過去100年間,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已幾乎減半;2016年總計有4000萬個商業航班安全降落,僅有10個航班遇到致死事故,但記者卻利用你的恐懼讓你對失事航班留下印象。
生活中的例子: 當察覺到自己情緒激動、被恐懼佔據時,提醒自己在驚恐消退以前,盡量少做決定。風險程度不是取決於你多害怕,而是[有多危險]x[暴露的量]。







熱門文章